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武隆创新“3233”模式 推动“森林资源”变身“生态钱库”

发布者:Jinggu 发布日期:2025-11-24 16:36:34

武隆地处重庆东南部乌江下游,林地面积318.2万亩,森林蓄积1731.3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56%,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本底优越,生态价值极高。近年来,武隆区针对森林“资源沉睡难激活、价值虚置难变现、群众增收难长效”的发展难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制度机制和政策供给,通过构建“三权分置”产权体系、创建“双轨核算”标准体系、创新“三变联动”经营体系、打造“三产融合”生态体系,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富民兴区的生态红利。

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打通生态价值变现通道

武隆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农村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通过科技赋能确权、制度创新置换和金融政策协同,破解资源变资产的瓶颈。

一是科技确权夯实底盘。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勘验等技术手段,构建林权信息数据库,绘制林地资源“一张图”。目前已完成296万亩集体林地确权登记,确权率达98.7%。

二是空间置换优化生态格局。推行“林耕空间置换”机制,在白马镇豹岩村试点将高山陡坡2100亩撂荒地整体转为生态公益林,与企业共建“林—茶共生”基地,带动当地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三是绿色金融精准赋能。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开发碳汇损失保险、特色经济林商业险等产品,推广“林权抵押+保险增信”模式,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2亿元,带动1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发展。

价值核算体系完善:推动生态资源“可量化”“能交易”

武隆区率先探索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特定地域生态产品价值(VEP)为核心的“双轨核算”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化提供标准支撑。

一是建立核算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森林资源普查,归集数据5900余万条。2023年全区GEP核算总值达2393亿元,是当年GDP的8.8倍。在荆竹村试点VEP核算,生态产品价值超过2.1亿元/年,其中文化旅游服务占比达63%。

二是搭建资源转化“大平台”。成立全市首个区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中心,打通“核算—认证—交易—转化”全流程。截至2024年底,平台线上交易达288单,交易额3.16亿元,总交易规模突破7亿元。

三是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探索“林票、碳票、生态票”三票融合,发行全市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5000万元,全区绿色贷款余额达102亿元。

经营机制多元联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武隆区构建林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多元利益联结体系。

一是激活资源资产化。依托仙女山国有林场8.12万亩优质林地,实行“场企合作”模式,20年特许经营权一次性实现对价收入21亿元。

二是推动资金股权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财政资金、闲置资产等量化入股重点项目,实现长效分红。部分村民以林地等资源入股康养、民宿项目,按比例获取收益。

三是实现农民主体化。天池苗寨87户村民以林地、传统吊脚楼等资源入股保护性开发项目,户均持股1.2万股,每年分红超6000元。

三产融合持续深化:释放生态资源乘数效应

武隆把林业作为生态产业体系的核心纽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态经济增长极。

一是做强“林业+”林下经济。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建成林下中药材基地3万余亩,林下经济规模达5万亩,产值突破10亿元。

二是拓展“+林业”多元场景。依托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森林康养度假区、蜂疗康复基地和自然教育营地等新业态,持续推动生态资源消费化、体验化。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设立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的林旅融合专项资金,加强技术研发、人才支撑和项目扶持,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通过“3233”模式的深入实施,武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明显成效。

—— 资源转化更加高效。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18.3万亩,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化解,林权管理持续规范。
—— 绿色经济快速壮大。林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3%,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
—— 群众增收渠道更广。全区建立林业合作社53家,带动就业12万人,“保底+分红+务工”机制惠及数千农户,村集体经济、农户收入稳步增长。

武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林改、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让绿水青山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力。

重庆国际新闻中心由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办,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运营,是集新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统计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

目前,重庆国际新闻中心已有注册海内外媒体184家,注册记者3800名,涵盖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海外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全国各省市重点媒体。

同时,重庆国际新闻中心还具备线上新闻发布功能,能够实现“登录一平台,面向全世界”。

联系人:罗嘉    联系电话:1862341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