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晓得你今天要来,正等着你帮我来认证养老保险呢。”在重庆市云阳县桑坪镇咸池村,王婆婆握着网格员唐良的手笑道,这种暖心场景每天都在该镇各个网格上演。以网格化治理为基础实现 “干群一家亲”,正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愈发灵敏,让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越筑越牢。
网格“织网”: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桑坪镇深入推进“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将全镇划分为28个网格,92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2-3名网格员、1名驻村干部,同时吸纳村社干部、金融网格员、在职党员、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等力量组成“网格服务小分队”,构建“镇-村(社区)-网格-户”四级联动的治理体系,让干部真正“沉”下去,服务暖心“热”起来,实现网格情况一口清、群众需求清楚晓、诉求解决快响应。
“我们要求网格员日走访入户收集问题,深入摸排网格内风险隐患,现场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及时上报,织密网格风险‘防控网’,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切实将矛盾化少、化小、化解在基层。”云阳县桑坪镇党委书记黄海清介绍,今年以来全镇网格员累计收集群众诉求1345条,现场办结率达98%,余下的诉求也通过“网格吹哨、岗位报到”机制妥善解决。
干群“结亲”:用真情服务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3组独居老人李爷爷需要定期体检”“4组曾嬢嬢的孙女可以打疫苗了”“3组周大爷夫妻的养老保险认证又可以打卡了”桑坪社区专职网格员叶柳艳的“民情日记本”如是记满了村民的情况与需求。网格员们通过日常“定期走访、急事帮扶、节日问候”,重点关注独居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等群体,逐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多亏了你们,不然今年我家的玉米可真收不回来了。”今秋,团坝村二网格员鲁雪英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1组张克明家玉米收割有困难,张克明今年87岁,妻子谢瑞香76岁且前几天腰摔伤了,女儿女婿均在外务工不能回家帮忙。网格员立即将此情况上报,团坝村委得知消息后迅速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志愿者等用一天的时间为该户收完玉米。从网格员的及时发现并上报,到村委的迅速响应与组织,大家齐心协力地帮扶,每个环节都彰显着“群众事无小事”的责任担当。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解民忧、惠民生的行动,一点点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让 “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贴心关怀。
共治“暖心”: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桑坪镇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共治平台,全面畅通民意渠道,让群众的声音第一时间被听见、被回应。“线上”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实时收集群众建议、咨询,承接网格力量反馈的网格治理事件,实现“群众线上下单、干部线下快跑”,小事速办、实事办好。“线下”通过积极开展院坝会、村民大会和“板凳会”等方式,广泛征集群众诉求与意见,引导群众参与决策。从道路修缮到环境整治,从矛盾调解到文化活动,群众不再只是等待服务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发声、积极参与的“建设者”。这种双向互动的治理模式,有效激发了基层自治活力,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如今,在桑坪镇的村社里,网格化治理的“服务网”越织越密,干群之间的“感情线”越牵越紧。一篇篇“民情日记”记录着群众的急难愁盼,一次次“实事帮扶”传递着亲人般的温暖,一场场“院坝议事”凝聚着共治的力量。基层治理的“温度”,正在“干群一家亲”的实践中不断升温,绘就出一幅“干部贴心、群众暖心、治理舒心”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通讯员 张洪伟 王雪莓)
重庆国际新闻中心由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办,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运营,是集新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统计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
目前,重庆国际新闻中心已有注册海内外媒体184家,注册记者3800名,涵盖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海外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全国各省市重点媒体。
同时,重庆国际新闻中心还具备线上新闻发布功能,能够实现“登录一平台,面向全世界”。
联系人:罗嘉 联系电话:1862341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