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点亮人间;大爱无言,温暖万家。近日,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候选人重庆建议人选名单公布,巫溪县石德荣入选。
据悉,自1996年以来,她先后收留陈某林、赵某相等7名残疾人,开启长达29年的助残善举。她用爱和行动诠释“有一口吃的绝不让其饿着”的承诺,并将仁善家风传至后人。
悉心照料每一名残疾人
1996年冬天,51岁的陈某康住进了石德荣家中。陈某康是个聋哑人,此前,他与年近八旬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平日里,石德荣夫妇对陈某康母子格外照顾,经常送吃送穿。
陈某康母亲去世时,也是石德荣夫妇帮着料理后事。母亲去世后不久,陈某康就因烤火不小心把房子烧成残垣断壁。看着眼前的废墟,他眼中噙满泪水。
“他太可怜了,母亲没了,房子也没了。”石德荣夫妇一商量,多个人吃饭不成问题。于是,他们把陈某康接到家中同吃同住,像亲人一样照顾。2007年的一天深夜,陈某康因突发心肌梗死去世,他们又好生安葬,送他最后一程。
这些年来,石德荣还收留了赵某相、方某强、周某翠、龙某喜、舒某龙、陈某林等残疾人。对每一名“家人”,她都悉心照料,“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他们饿着”。
方某强曾是石德荣在巫溪原长桂粮站工作时的同事,身体原本有残疾,后来精神也出了问题,继子还患有尿毒症。6年时间里,石德荣每年都要给他送去很多生活必需品和现金。2019年,石德荣夫妇更是将他接到位于猫儿滩的家中照料直到去世。
死亡线上将人给拉回来
现在,陈某林和赵某相跟随石德荣夫妇一起生活。陈某林原来和哥嫂生活在大河乡民主村,后来哥哥去世,嫂子要养3个孩子,万般无奈之下,她听闻石德荣一家心善且愿意收养残疾人,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上门。
没有犹豫,石德荣夫妇第二天就将陈某林接到了家中,一住就是20年。2019年的一个午后,陈某林捂着胸口吐出一口鲜血,昏倒在地,石德荣立即开车将其送往医院,好在抢救及时。
2020年5月16日下午,赵某相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全身16处骨折,多脏器破裂。石德荣赶到医院时,赵某相刚做完脾脏切除手术,当地医院建议立即转院治疗。面对石德荣毅然坚持转院的想法,有人对他冷嘲热讽。
“死在半路丧葬费我给,后事我料理。救起来了不管是植物人、还是残疾人我都养着。”在石德荣的坚持下,赵某相最终转院到万州三峡医院。在垫付了1万多元的医药费后,继而找到责任方支付20余万元医药费,将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2021年春节,拄着双拐的赵某相来到石德荣家中感谢救命之恩。石德荣做出一个决定:“以后你就在我家住下,我们管你吃、管你住。”
好家风潜移默化教后人
收留了那么多残疾人,石德荣夫妇也没少受委屈,周某翠和龙某喜就让他们遭罪不少。周某翠患有精神病,发病时常在猫儿滩乱打人、骂人。为此,石德荣不仅时常要向被她打的人赔礼道歉,有时还要赔付医药费。无奈之下,石德荣于2014年在政府协调下将周某翠送往精神病院。
今年55岁的龙某喜是猫儿滩社区居民,孤身一人的他在10余年前被查出患有脑瘤。看到他的生活如此艰难,石德荣夫妇在经常接济的同时,甚至让其在家中常住并供应三餐。但是,龙某喜时常在猫儿滩无故骂人,2024年7月,为避免滋扰他人,相关部门将他送往敬老院。
收养残疾人、照顾左邻右舍近30年时间,石德荣自己都不清楚究竟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就想着把人照顾好,从没算过这些细账。
如今,陈某林每年要住院三四次,每次住院花费都近3000元;切除脾脏的赵某相也多次住院,每个月中药费用超过1000元……镇里多次提出对善心者石德荣一家进行补助,均被她婉言谢绝,“做好事不得吃亏,好家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
(稿件、图片来源:巫溪县委宣传部)
重庆国际新闻中心由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办,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运营,是集新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统计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
目前,重庆国际新闻中心已有注册海内外媒体184家,注册记者3800名,涵盖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海外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全国各省市重点媒体。
同时,重庆国际新闻中心还具备线上新闻发布功能,能够实现“登录一平台,面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