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50后”到“90后”五代人,听他们讲述与路的故事,见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跨越数十年的交通发展史诗。
“50后”吴胜延:镜头里有掩不住的辛酸
在酉阳摄影圈里,很多人都知道年逾八旬的吴胜延。他拍了大半辈子的照片,走过各种各样的路。
“以前的路,真叫个难。”吴胜延翻出一沓旧照片,说起了酉阳老路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位于武陵山腹地的酉阳县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典型代表。那时候,黔江两河口至酉阳一带的路尤为难行,酉阳三箱子岩、三阳岩等地更是难中之难。当时,整个酉阳县域内的道路都很差,通行能力低下,不少地方的物资运输还要靠肩挑背磨,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的人不在少数。
吴胜延用手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说,这一条窄窄的泥巴路挂在半山腰,坑坑洼洼,旁边就是陡崖。“拍这张照片时,差点滑下去。”他说,那时候出门拍照全靠两条腿,去趟花田乡何家岩,天不见亮就得打着手电筒出门。
最让他难忘的是拍何家岩梯田日出,为了抢到好角度,他凌晨4点就要往滴水岩上爬。“那路又陡又滑,露水重,跟抹了油似的。”他记得自己摔了好几跤,膝盖磕破了,血把裤子都洇湿了。
回忆起当年的故事,吴胜延总是面带笑容,然而笑容里却难掩辛酸。他说,那时拍回来的照片里,再美的梯田,背景里总透着闭塞——山高路远,好东西运不出去。
吴胜延的辛酸,同样是当地党员干部的心头之痛。1955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获得通过并实施,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为共识,在上级资金和技术支持下,酉阳的交通发展终于迎来机遇。
“60后”罗仁昌:通路就是天大的喜事
1964年出生的罗仁昌,在酉阳县交通部门干了40年,他的职业生涯,几乎见证了酉阳公路从“泥巴裹脚”到“平顺如砥”的全过程。“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他体会最深。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酉阳各级党委、政府痛定思痛,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场交通大会战。当时,酉阳采用各区、乡组织农民投劳,政府提供爆炸物资的民办公助修路方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罗仁昌回忆,受条件限制,当年修路的标准并不高。“除了川湘公路、酉龚公路这两条大命脉,乡里能通条泥结碎石路,就是天大的喜事。” 罗仁昌清楚地记得,这种所谓的“路”,不过是把土和碎石简单地压实。太阳一晒,车过处黄尘滚滚,遮天蔽日;大雨一浇,瞬间变成烂泥塘,深一脚浅一脚,车轮陷进去就难动弹。“养护道路的主要任务就是补坑,补不完的坑!”他说,雨季一来,养路工就得扛着锄头、挑着箢篼,四处填坑排水,疲于奔命。
“虽然道路坑坑洼洼,但砂石路总算是有了。” 罗仁昌口中的“砂石路”,正是酉阳县第一场交通大会战的战果。经此一役,全县11个区、77个乡的公路通达问题得以解决,没有通公路的乡被压缩到4个。
“70后”王礼杰:路好了,生命安全就有保障了
“那会儿坐车从后坪到县城读书,真是遭罪。” 1979年出生的王礼杰,眉头跟着回忆皱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为了求学,他长期在后坪老家和酉阳县城之间往返。“要颠簸大半天。”他比划着,手在空气里画波浪线。
变化发生在王礼杰十多岁的时候。1995年,酉阳党员干部迎来了一件大事——这一年,全县财政供养人员每人主动拿出100元,用于钟(多)渤(海)道路改造。这也成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酉阳县第二次交通大会战的标志性事件。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中央对西部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酉阳的交通建设迎来了加速跑。王礼杰发现,电视机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油路到县”“送电到乡”等词汇播报得越来越频繁,家门口的路也越拓越宽,越修越长。
“路平了,班车也开得更快了。”王礼杰眼睛亮起来,“时间缩短了一半多,上车打个盹就到县城了。”
后来,王礼杰穿上白大褂回到后坪乡卫生院工作,他才真切感受到道路变好带来了些什么。“以前山里的危重病人转运,路上时间太长,往往耽误最佳救治时机。路好了,设备能进来,急症病人能出去,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就有保障了。”
在第二次会战期间,酉阳除了干道提档升级外,农村群众还迸发出大修通村路、通组路的激情,当时集资修路的很多、建设速度很快、里程增长很快、覆盖很广。
“80后”冉雪:高速路网打开了山门
今年36岁的冉雪,是一名电商创业者。乘着交通改善的快车道,她的电商小店将酉阳的腊肉、蜂蜜、菌菇等山珍卖向了全国。
“以前最怕客人问物流时效。”冉雪坦言,过去山路难行,快递成本高、时效慢,差评和退货成了心头之痛。
巨变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减贫事业进入脱贫攻坚历史新阶段,作为产业发展血管的交通被赋予新的历史地位。随着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春风吹拂巴渝,一系列扶贫资源加快向重庆“两翼”地区倾斜,这让酉阳的第三次交通大会战战果丰硕——县域内沥青路改造完成,道路防护栏等安全设施建成,偏远的行政村、自然村实现通达。
2014年,党中央作出建设“四好农村路”的重大部署,酉阳的路网越织越密,冉雪等众多电商从业者的销售市场也越扩越大。
2017年底,重庆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酉阳结合实际,提出“畅通对外出口、提档干线等级、完善联结网络、织密农村公路”的目标。在碾路车的轰鸣声中,酉阳大大小小的路,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开来。向内,由过去以县城为中心且互不相连的射线,变成了以国、省道为经,以县、乡道为络的公路网;向外,酉龚路、渤桂路、铜李路等重要出县干道公路提档升级,全县 “大一环”公路雏形初现。
“90后”何帅:乘着高铁去追梦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通车在即,这一进展点燃了酉阳人民的“高铁梦”,助力酉阳加速融入“2小时重庆”交通圈。对90后本地自媒体人何帅而言,这带来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事业与家乡同频共振的机遇。“去重庆主城开会、游玩,2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作为家乡交通变迁的记录者和受益者,他难掩兴奋。
何帅的镜头,始终追踪着酉阳交通的脉动。从渝湘复线高速彭酉段的开工到建成,他用新媒体记录着每一帧变化。“我正筹备新作品,”他说,“不仅要展现路的延伸,更要捕捉交通带来的‘化学反应’——产业活了、游客多了、年轻人回来了。”
这正是酉阳紧扣“1小时县域、2小时重庆、3小时周边省会”目标,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成果:高速成网、高铁在望,立体交通破“山阻”;物流便捷、出行高效,“行路难”成历史;旅游串珠成链,“快进慢游”兴产业。条条产业路、致富路,正托起百姓的幸福梦。
如今,何帅的目光已聚焦到年内开工的黔吉高铁。“这才是‘王炸’!”他眼中闪光,“它彻底将酉阳融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人才、信息、资本将加速涌入,这是我们青年前所未有的机遇!”高铁,正重新定义酉阳青年的生活半径与事业版图,让他们在家门口拥抱时代浪潮,用新媒体“新农具”耕耘家乡振兴。
从“山路弯弯”到“高铁飞驰”,这五个不同年代酉阳人的故事彰显了国家战略的伟力——以交通大动脉畅通激活区域微循环,以基础设施互联促进要素高效流动,最终服务于民生福祉与协调发展。当铁路穿山越岭、公路蜿蜒盘旋,它们不仅承载着酉阳人的期盼,更夯实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基石,为构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贡献着“酉阳力量”。在交通强国的蓝图上,无数像酉阳这样的节点正焕发新生,无数像何帅这样的青年,正乘时代快车驶向辽阔未来。
记者 喻琳 唐浚中
重庆国际新闻中心由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办,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运营,是集新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统计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
目前,重庆国际新闻中心已有注册海内外媒体184家,注册记者3800名,涵盖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海外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全国各省市重点媒体。
同时,重庆国际新闻中心还具备线上新闻发布功能,能够实现“登录一平台,面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