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能不能在‘岭上’这一段再修100米左右的截水沟?种地浇水还是不太方便。”
“我家房子还没办产权证,能不能补办?”
“龙洞湾、阮家圆子整治过的地块还有石块、煤矸石,庄稼不好长,政府能帮忙清理吗?”
……
这一句句来自群众的朴实提问,并非出现在正式的会议厅,而是在黔江区黎水镇各村舍的院坝、农户家里。近日,一场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主题的开门教育活动在这里深入开展,该镇纪检监察干部与镇村干部推门入户、下沉一线,用一张方桌、几条板凳搭起“临时课堂”,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从文件走向田野,从课堂走进民心。
从“被动接听”到“主动寻访”
“开门教育”,基础在“开门”。黎水镇变“等群众上门”为“上群众家门”,通过“书记镇长接待日”“院落座谈会”“田间走访”等多种形式,主动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有些人长年不在村里都能领救助金,为什么我们受灾的反而没有?”长坪村村民张太友在接待日上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引起了镇上的高度重视。黎水镇迅速成立专班,直接入村召集经办人、村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对质。发现因村干部统计填报时出现姓名错字,导致其150元冬春生活救助金误发。事情查清后,资金被立即追回并足额补发到张太友手中。以此为契机,黎水镇组织全镇开展救助工作“回头看”行动,围绕救助范围、审核程序、基金发放等内容进行全面复盘和专题培训,并对2025年救助工作做出严格安排,确保政策执行精准、公平到位。
从“问题清单”到“满意答复”
“开门教育”,关键在“办事”。黎水镇将收集到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三张清单机制,纪检监察干部全程跟进台账管理、闭环处置流程,对问题办理进度、质量进行监督,防止“纸上整改”。
“我们马上勘测,三天内制定方案向上申请资金。”对于新花村村民张育飞提出的修建截水沟建议,驻村尖刀班干部当场回应。
与此同时,针对其他民生诉求,黎水镇也同步推进解决。对于村民提出的房屋产权证补办、地块石块清理等诉求,相关责任科室现场认领任务,并明确了办理时限。目前,黎水村219户群众因历史遗留问题需补办房产证的工作已完成前期摸排,正推动相关程序有序办理;竹园村土地石块清理工作也已落地,累计整治地块18亩。
“镇领导常来家里坐,政策清楚了,办事也更省心!”华阳社区居民陈利国的感慨道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群众的“问题单”变成干部的“任务书”,最终转化为一个个“满意答复”。
从“一件事”到“一类事”
“开门教育”的成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据里,更映在群众的笑脸上。截至目前,黎水镇已召开各类院坝会、群众会45场,覆盖4500余人次,举行接待日3场,接待群众390余人次,收集并整改问题28项,办理民生实事8件,化解纠纷30余起。一套以集中整治为基础、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主线、多元党群互动为载体的“开门教育”机制逐步成熟。从解决一笔150元救助金的“一件事”,到规范全镇救灾政策的“一类事”,“开门教育”推动着干部作风切实转变,让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和作风转变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公平与温暖。
“开门既是姿态,更是责任。”黎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开门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努力实现群众‘政策可知、疑惑可答、难题可解’,让‘开门’开得更好、更实、更长久。”
通记员:尚国
重庆国际新闻中心由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办,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运营,是集新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统计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
目前,重庆国际新闻中心已有注册海内外媒体184家,注册记者3800名,涵盖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海外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全国各省市重点媒体。
同时,重庆国际新闻中心还具备线上新闻发布功能,能够实现“登录一平台,面向全世界”。
联系人:罗嘉 联系电话:18623411433